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市場評論

>

年輕人為什么不去制造業?

年輕人為什么不去制造業?

2021/4/14 9:13:52

今年年初的時候,《中國青年報》發布了這樣一篇文章《年輕人到制造業去》,文中寫到:

盡管制造業的發展牽涉到方方面面的要素,但人的要素無疑起到關鍵的決定性作用。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

最后更是點出主題:廣大青年投身制造業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文章寫得很有文人情懷,但年輕人真的會聽號召去制造業嗎?

        

避之不及的制造行業

工資低,工作苦,沒有未來,生活不便......隨便一個都可以是拒絕去制造業的理由。先來看看小編身邊的實例:

A同學,機械設計制造的研究生學歷,曾經去德國交換學習了一段時間。回國后,找了一份設計院所工作,結果怎么樣?每個月都要下工廠,還需要天天加班,但是工資呢?居然連1萬都沒到。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壓榨”后,該同學毅然離職。從新學習了與人工智能、編程有關的課程,輕輕松松投身到了當下最火的人工智能行業,薪資水平更是比之前翻了幾番,而且再也不用下工廠。

“想掙錢的都奔互聯網去了,奔制造業的少”——這就是當下真實的寫照。

              

薪資不匹配


其實,很多人都明白年輕人去不去制造業不是靠口號來動員的,很現實的話題就是:薪資!

目前,很多地方的制造業還停留在產業鏈低端,對于中低端制造來說,用人成本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產品競爭力,這也是為何大部分創新能力并不強的工廠在人工成本上很摳門,甚至有點“壓榨”員工,因為他們做的低端制造,產品競爭力很弱,利潤并不高,就沒法給工人開更高的薪水。并且還有一大堆競爭對手爭搶市場,企業養不起高階人才,也很難留住人才,對年輕人也就不會有吸引力。

再來看看工業大國——德國的薪資水平。近日,德國招聘巨頭Pagegroup發布了2020年德國工程與制造行業“工程師&技師”薪資報告。該報告中顯示平均年薪超過50000歐元的崗位包括電氣工程師、調試工程師,質量工程師,服務技師,PLC技師和測試工程師。其中PLC技工平均年薪可達57500歐元,排名榜單榜首。另一方面,工業技工和維修工人的年薪仍低于40000歐。

小編注意到在報告中用到了“仍低于”三個字,按照當下最新的匯率換算,德國工人的年薪都能達到30萬左右,要知道這個“仍低于”可都是遠遠高于國內很多工業技工和維修工人的薪資水平,更別提其他福利待遇了。

但是即使是我們看來薪資水平已經較高的德國,也在面臨著技術工人的流失。再來看一組德國工商大會的調查結果,該結果顯示專業技工短缺成為多數德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商業風險”,缺口達120萬人。針對工程與制造行業,電氣工程師、冶金行業工人、機電工程師都出現了嚴重的崗位短缺,名列德國最急需的八大技術工種榜單。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一點,德國的這些技術工人跟我們所理解的國內的一些小工廠里的技術工人還是很不一樣的,他們需要通過相關專業技術的不斷實踐,獲得相關職業技能認證。這樣的工人,和工程師有一樣的角色和能力,是企業解決生產或服務問題不可缺少的人才。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以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追求更高的學歷學位、更高的生活品質,可以看到,德國也正面臨著技工短缺的現象。

            

選擇性更多


近年來,制造業企業普遍反映,技術人才需求缺口正越來越大,招攬人才面臨“三難”:找不到、招不來、留不住。在人社部公布的《2020年“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當中,制造業用工是最為緊張的。專家預計,2025年我國制造業工人的總體缺口或將達到3000萬。


以往過完年以后,華南地區都會因為用工荒得到廣泛關注。華南地區的不少企業主表示,千辛萬苦,提高工資才找到了幾個肯來制造業的年輕人,但是根本留不住,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去工廠干三個月,掙夠一筆錢后,就會辭職,然后等沒錢了,再去工廠里工作一段時間,流動性太大。

前不久在深圳出差時,酒店旁邊就是一個電子廠的宿舍,宿舍大樓上掛著顯眼的招工橫幅,7000/月,包住宿。據小編以前的親身實習經歷,電子廠的雖然工作不累,環境也不惡劣,但是工作重復性極高。對于現在的90后、00后來說,多數學歷都能夠達到高職、大專、本科,而現在的就業選擇空間更多廣闊和多樣化。很多年輕人即使不去制造業上班,也能找到一個體面且賺錢輕松的職業。面對這種枯燥乏味,沒有挑戰的工作,又有誰愿意去呢。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時代的轉變,制造業里那些單調的工作逐漸被機器人和AI取代,年輕人的思維也發生了很多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覺得工廠是“出路”了。之前,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就曾在公開場合發言稱:“現在的年輕人寧愿去物業當保安,寧愿去送外賣,也不愿去工廠上班了。”的確,去年,工控網編輯部在回訪西安地區的工程師時就有不少人表示:改行了,現在開滴滴、開快遞站,制造業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而服務業相對自由,收入可觀,沒有理由不去選擇。

            

群策群力解決專業人才問題


互聯網行業吸引了高新技術、雙一流學校的人才,而門檻較低、自由度較高的行業,例如快遞、外賣等行業也帶走了大批曾經工作在制造業一線的年輕人。真正擁有技術的“藍領”則成為了稀缺資源。其實“用工荒”并不是找不到勞動力,而是找不到具備技術含量的勞動力人才。

近年來,我國也在不斷加大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術能力,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通過一系列舉措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當然,薪資問題會是一個永遠繞不過的話題,目前來看,這個問題僅憑企業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不好解決的。要想抓住人才,留住人才,必須要企業、政府以及社會等各方的共同協調、共同努力,共同采取措施才能真正加以解決。

最后,回到開頭的文章上,小編也想說,制造業是需要人,但是需要的是人才,特別是高端的專業人才。如果說給開頭的文章改一個標題,我想應該是建議年輕人到先進制造業中去更為合適,也更有號召力。畢竟先進制造業更多需要的數字化型人才,也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臟、苦、累。


參考:德國工業智庫


審核編輯(
王妍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汽車智能化“卷”向車燈,安森美兩款重磅方案透露出哪些趨勢?

淺談傳感線纜

關于尼得科傳動技術參加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2024的通知

聚焦“四鏈”發展 培育新時代產業人才 產教融合資源對接大會即將亮相高交會

《生態品牌發展報告(2024)》首發 “進化之書”首次明確“生態經濟”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