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建筑前景廣闊 萬億藍海有望迎爆發
工業化建筑是建筑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擁有節水、節材、節能、建造周期短與人力成本占比少等優點,且國家政策大力支持,隨著人力成本上升,未來1-2年內,工業化建筑成本劣勢將消失,萬億藍海,有望迎來爆發。
建筑工業化,形象的比擬就像組裝汽車一樣“制造”龐大的建筑物,它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設計標準化、構建部品化和施工機械化;主要實現形式有3種,分別是預制PC結構、鋼結構和3D建筑打印。
與傳統建筑相比,工業化建筑在節水、節材、節能、節約人力成本等方面優勢明顯。具體來看,工業化建筑較傳統建筑施工節水約79%,以木材為例,能夠節材87%,每立方米混凝土能耗相對傳統建筑減少38%;工業化建筑能夠大大提高建造速度,減少人力成本,同時也能提升建筑物質量。
除工業化建筑自身優勢外,國家政策也大力支持。首先,保障房和住宅示范工程建設有助于工業化建筑的推廣;其次,由于工業化建筑達標國家綠色建筑指標,國家對綠色建筑的財政補貼、容積率獎勵以及城市配套費減免有助于降低建造成本。正因為工業化建筑無可比擬的優勢以及國家的大力支持,萬科和遠大住工等企業率先涉足工業化領域,至2015年,萬科和遠大住工的工業化技術均已熟練,工業化住宅規模化生產勢在必行。
工業化建筑發展仍很慢,最主要是因為建造成本高,不考慮各種補貼,工業化建筑建造成本高于傳統建筑15%左右;除此以外部品標準不完善、認知度低、關注度局限也導致工業化建筑發展慢。
但未來1-2年,工業化建造成本劣勢將消失。我們假設除人工成本逐年增加外,其余成本均不變,且傳統建筑人工成本占比約高于工業化建筑的8%左右,若人工成本按固定10%的增速增長,則2020年工業化建筑建造成本僅高出傳統建筑8.8%,若再考慮容積率1.5%的獎勵,政府補助90元/平米,同時令邊際利潤為6000元/平方(二線城市標準),則2018年兩種建造方式成本差距消失。同時我們注意到房價越高,這種成本差距縮小的速度越快,若邊際利潤上升至19000元/平米(一線城市標準),則現在兩種建造方式成本已無差距。
工業化建筑近萬億市場,空間巨大。目前,工業化建筑約占當年新建住宅面積的10%,預計2020年將達到40%,故我們以當年新建住宅來粗略估算工業化住宅市場空間,假設未來幾年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回暖,每年回升3%,工業化建筑占當年新建住宅面積的比率每年增加5%,未來6年工業化建筑平均每年新開工面積超過3.3億平方米,工業化建筑產值超6000億元。

提交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議程搶先看|揭秘行業熱點,引領技術潮流
光亞論壇·2024 智能產業聚合高峰論壇舉辦!
新訊受邀參加華為Redcap產業峰會,并榮獲RedCap生態合作獎!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