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自動化監測系統方案
一、系統介紹
白蟻自動化監測系統是基于物聯網的各項白蟻監測點數據的采集形成智能控制系統。提供白蟻實時預警及解決方案,真正實現區域內白蟻種群消滅。白蟻入侵,系統第一時間自動報警,顯示入侵位置,實現抓獲白蟻于現場的關鍵環節。 既是文物古建水利堤壩等預防性保護的要求,更是政府管理數字化改革的必然趨勢。
二、系統構成
白蟻自動化監測系統由監測裝置、網絡監測站、PC端旬區管理軟件及手機APP等幾部分組成。
三、主要監測裝置
白蟻自動化監測裝置由殼體模塊、引誘觸發模塊、信息采集模塊三部分組成。
1、殼體模塊
殼體采用玻纖增強尼龍材料,堅固耐用,并據有一定的柔韌性,產品抗沖擊力強,不易損壞。同時材料據有的抗老化性,可以適應潮濕、弱酸、弱堿等復雜的使用環境。上蓋采用插拔式設計,避免了非專業人員的隨意開蓋,同時專業人員可使用工具輕松打開。
2、引誘觸發模塊:
引誘觸發模塊由帶磁感應開關的線路板和兩根信息棒,以及一些塑料連接件組成。信息棒是信息觸發機構,當白蟻啃食信息棒咬破時,信息棒內腔里的玻璃珠便會從啃食的孔洞散落,信息棒內的上置磁鋼下滑,失去磁感應后,磁感應開關由斷路轉變為通路,從而判斷為有蟻,通過電子手持儀檢查,反饋到系統平臺之中,發送有蟻報警信號。
信息棒的巧妙設計與電磁感應非環路技術的結合,讓監測設備的有蟻報警更加穩定、可靠,更不會和環路技術一樣,當白蟻啃食后,環路已斷,但當有適當的介質(如水)存在時,會作出無蟻的判斷。
3、信息采集模塊:
所有涉電組件被保護在密閉封裝的信息盒之中,沒有外接導線,沒有外露電子元件,防護等級到IP68級。這種非環路感應的設計保證了產品可以在潮濕、酸堿的地下環境中長時間工作,電子線路板不會受潮停止工作或者短路損壞而影響信號采集的正確性,更不會出現導體被外部環境腐蝕無法工作的現象。
四、系統原理解析
1、監測裝置原理解析
2、軟件技術解析
監測點在物聯網軟件的各種狀態顯示及計算方法,包括初始、有蟻、滅殺中、已滅殺、失聯和丟失六種狀態。
3、監測效果
當監測點進入蟻后,電腦管理軟件、手機小程序、短信同時收到白蟻侵入信息。
五、系統優勢
1、實時監測:系統能夠實時監測白蟻的活動情況,及時發現異常。
2、自動預警:一旦系統檢測到白蟻活動異常,能夠自動觸發預警報警裝置,提供及時警示。
3、準確性高: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和處理,系統能夠準確識別白蟻活動特征,避免誤報或漏報。
4、可視化管理: 基于大數據的區域情分析判斷報警信息、維護信息、區域情情況.
六、白蟻監測裝置安裝原則
根據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房屋白蟻監測控制技術規范》DB33/T1108-2014。
5.2.3.2 監測裝置與房屋外墻之間宜保持同一安裝距離,一般宜安裝在距離房屋外墻外側四周500mm~1000mm的土壤中;有散水坡的,宜安裝在距離散水坡外側100mm~500mm內。監測裝置的安裝間距宜為3000mm ~5000mm;
結合古建筑重點保護的原則,以及多年白蟻監測項目的監測經驗,對古建筑白蟻監測裝置安裝依據如下原則:
古建筑保護白蟻監測點布置遵循圍城式原則,分為建筑物、古樹名木和花園草坪三大部分。每幢獨立建筑物墻外側布置白蟻監測點,距墻邊緣0.5-1M,設置間距為1-3M,多道防線設置時,相鄰兩行的白蟻監測點錯位排列設置。古樹名木保護白蟻監測點的設置為圍繞布置,一般為2-4個監測點,大型樹木應酌情增加?;▓@草坪應布置開放式監測點,白蟻監測點設置間距為5M。建筑物背山坡面,保護控制線,須著重多道布置防線,設置間距為1-3M。
七、白蟻監測的治理原則
實現對白蟻進行的連續監測—發現并消滅—再監測模式,構建一套可持續性的白蟻預防治理體系。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
1、實施前期白蟻治理工作。對保護區域和控制區域內的白蟻活動痕跡和活動環境針對性地采取藥物的滅殺和驅離。主要包括對相關區域內的綠化、草坪甚至控制區域內行道樹等蟻源區進行人工檢測,滅殺視覺可見或檢查儀器所測到的白蟻活體。為白蟻自動化監測預警處置提供基礎條件。
2、安裝遠程實時白蟻監測預警系統,每日上報白蟻監測信息,實時掌握區域內白蟻活動信息。
3、及時滅殺和維護。有蟻及時到場滅殺。更換引誘觸發模塊。根據蟻情調整監測點布置。對工作不正常的電子信息模塊和丟失的監測點及時進行處理,保證設備的連續正常使用。
八、工程案例

提交
泵站信息化系統解決方案
水庫大壩白蟻監測預警系統詳解
山洪雨量監測預警系統詳解
水電站泄洪閘預警系統技術改造項目詳解
防汛防澇監測預警系統詳解